当前位置: 首页>企业风采

中冶天工集团筑地下“万里长城” 绘城市脉络蓝图

来源:人民网

2018年10月10日14:45  来源:人民网-天津频道



     面对新兴产业市场的异军突起,中冶天工集团作为中冶集团的“王牌军”,在聚焦冶金主业的同时,积极响应创新驱动国家战略,全面提升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向新兴建设领域转型步伐,开启了从冶金独秀到全面开花的新时代、新征程。

整合优势 抢先机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综合管廊作为智慧城市的基础组成部分,被誉为未来城市的血脉,是城市健康运行的关键,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开启智慧城市的关键一步。2016年以来,随着国内掀起了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的热潮,中冶天工集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抢抓市场机遇,相继中标了多个管廊项目,总里程超160公里。天工集团逐渐形成了在管廊建设投融资、咨询、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加工制造、运营管理等全产业链服务优势,并成为此领域国家、地方规范、标准编制单位,拥有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了天工集团新的核心竞争力。

在建设行业中,技术标准就是建筑设计施工的“教科书”。中国五矿集团总经理、中冶集团董事长国文清指出,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要想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就必须以技术为依托,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制定行业乃至国家标准的带头人。

中冶天工集团从迈入城市综合管廊这一领域开始就把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作为自己的目标,两年来,在总结和借鉴过去冶金建设工业管廊的设计、施工、运营中的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以及着眼于未来智慧城市的总体布局,高点定位,超前谋划,研发人员深入一线,破解管廊建设中的质量通病和技术难点,从可用性、广泛性、先进性入手,将实际操作进行规范性整理,先后完成了国家级标准图集《现浇混凝土综合管廊》《综合管廊监控及报警系统设计与施工》,省部级标准《天津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中冶集团标准《装配式钢制综合管廊工程技术标准》等,初步构建了中冶天工集团自有的管廊标准体系。为了进一步提升在综合管廊业务领域的竞争力,中冶天工集团组织优势技术力量进行智慧管廊关键技术研发,探索技术创新,提出了包括功能管线系统、廊体和附属设施系统、运维系统、组成的智慧综合管廊全生命周期系统并对各分系统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论证、攻关。2018年初发布了企业级标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营维护标准》,同时申报了系列管廊运营相关专利。中冶天工集团申报的课题《城市综合管廊安全防控运营维护成套技术》及与科大讯飞合作申报的课题《综合管廊智慧运营维护管理平台开发》获得住建部2018年科学项目计划立项。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在新兴产业领域中,谁拥有了技术,就是拥有了市场,谁就能抢占未来发展的先机和主动权。中冶天工集团从成立管廊研究院之时就确定了明确的目标,要做新兴产业的领跑者。两年来,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制定了突出自身优势的发展规划,有目标、有步骤地踏实推进,锐意改革,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与国内相关设计院、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进行交流合作,针对管廊施工中技术难点进行攻关,获得了《一种容纳雨水舱的综合管廊结构体系》《一种综合管廊内原位升降式管道水平运输装置》《一种综合管廊雨水舱真空冲洗装置》《综合管廊预制装配式管节》《下沉式绿地中应用的防堵塞自清理溢流井装置》等多项技术专利。

《周易》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唯有不断创新求变,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冶天工集团坚持在传统中找突破,在创新中谋发展,高度重视新技术的研发应用,鼓励更多的员工投入到技术创新中来,这些技术专利的获得,给管廊建设注入了新的血液,使中冶天工集团在打造地下综合管廊全产业链服务中不断推陈出新,做行业的领跑者。

前端设计 拓市场

一个项目如果做好了前端的规划设计,就成功了一半,综合管廊项目尤其是这样,合理的规划设计、从细节入手进行优化设计,把新技术新专利充分应用在设计中,这是中冶天工集团所具有的集设计、研发、施工与一体的优势所在。将细节融入设计、将细节落在施工,将细节延展于运营管理是天工管廊取胜的法宝。中冶天工集团就是要用工匠精神做好每一个细节,最后打造出精品工程。

防水问题一直是困扰综合管廊建设工程的质量通病,一旦出现渗漏水不仅影响使用,而且很难修复处理,因此,必须在设计阶段就要解决好防水问题。周口市高铁片区综合交通枢纽及配套工程PPP项目(一期)综合管廊工程中,由于项目场地地下水位较高,抗浮水位基本与地面持平,管廊标准段开挖深度6.35米,个别节点开挖深度达到12米。如何做好管廊防水是保证管廊工程质量的重中之重。设计人员会同研发人员与现场技术人员进行深入探讨,应用BIM技术模拟,不断论证最终确定采用以防为主、多道设防、刚柔相济的方法解决这一难题。混凝土结构自防水是根本防线,采用C35抗渗混凝土,开挖深度小于10米时,抗渗等级P6,大于10米时采用P8抗渗混凝土;同时再设置附加柔性防水层,防水层采用CPS-CL反应粘结型高分子防水卷材,外侧设置50厚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在管廊主体结构顶板采用耐根穿刺防水做法,防止绿化带内植被破坏防水层。

综合管廊防水的另一难点在于细部构造的防水,如墙体转角处、施工缝、变形缝、穿墙套管等部位,这些部位更容易渗漏。设计人员在就些部位防水方式做了深入研究,对防水层进行合理加强,墙体转角处附加防水卷材,变形缝、穿墙套管处采用橡胶止水带、止水钢板、附加防水卷材等综合措施。实践证明,这些技术的使用有效解决了管廊施工中的防水问题,提升了管廊使用寿命,减少了运营维护成本。

一系列技术措施在设计中的应用,最大限度避免了施工中停工、窝工、返工等出现,是中冶天工集团作为一个施工总承包企业所具有的设计能力和优势体现,也是其打造综合管廊全流程服务的实力体现。

周口管廊项目彩虹大道管廊与淮阳路管廊、平安路管廊交叉部位分别设置管廊交叉口,交叉口顶板覆土5米,开挖深度12米,采用双层形式。为实现3条管廊之间管线的互通连接以及方便人员的检修维护,管廊交叉口设置为上下双层八边形结构,每层面积达到415平米。由于管廊交叉口内管线众多,管线上下层之间连接复杂,还要兼顾检修人员通道和上下楼梯通道等因素,传统二维设计,很容易出现管线冲突,管线转弯半径不足、检修通道宽度不足等问题。因此在设计中,设计人员应用BIM技术进行辅助设计。通过BIM建模进行管线碰撞检测,及时发现并修正图纸上的错误,通过管廊整体BIM模型进行三维可视化漫游,检查管廊交叉口空间是否满足设计规范,帮助设计人员对管线的位置进行优化。各专业都能在三维实体模型中及时发现问题,将设计缺陷消灭在出图前,减少了现场变更,控制项目成本。

综合管廊通交叉口模型

后端运营 护航行

未来,我们生活的城市地下,一座座浩大的地下“万里长城”将在延展铺开,贯穿整个城市,为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个人提供便利和周到的服务。然而,这些深埋于地下的巨大财富,其建成之后如何运营与管理,发挥其最大的社会效益,使之从建造过程中的增值转化为使用过程的增值,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综合管廊的社会价值更多的是体现于后期运营当中,管廊的后期运营效率及安全水平是实现管廊产业百年大计的重中之重。

面对未来巨大的运营市场,中冶天工集团成立了综合管廊运营管理公司,开启了运营管廊千亿资产的新时代,全面完成了天工集团管廊“全产业链”战略布局。万事俱备,只待东风。

中冶天工集团是冶金建设的国家队主力军之一,在冶金建设过程中曾建造了众多工业级管廊和电力隧道,在针对不同介质管道、强弱电系统的安装及维护保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核心技术,并拥有压力管道等多项特种设备制造、安装维修资质。这些工业级管廊的建设与维护是中冶天工集团迈向城市综合管廊管理的基础。两年来。中冶天工集团在借鉴历史经营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城市综合管廊运营模式,通过不断地与项目公司及用户的接触,深入了解到用户的需求,不断完善运维管理,满足运营市场专业化的要求,将现代城市综合管廊的管理新思路植入日常管理中,强化细致入微的运营标准化服务,为城市生活保驾护航。

综合管理平台是管廊运营的“大脑”和“指挥中枢”,一个好的运营平台是管廊成功运营的保证。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管廊运营也将向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综合管廊内的水、电、气、热等管网工程安全高效运转是城市生存的基石,实现管廊的智慧化管理,就是使综合管廊内的各种服务于城市的管线与线缆全天候、无死角地处于监控之中,同时,通过各种先进的传感器和报警系统,将综合管廊运营中出现的种种隐蔽性风险进行提前预警,将故障和灾害防范于发生之前,实现现场智能监控、隐患智能发现、信息智慧处理。例如,燃气管线以前采取直埋的方式,管线深居地下,其状态难以得知。如今燃气管线住进了智慧管廊,24小时智能监控,其表现如何一目了然。天工集团联合社会优势资源,开发并建立了具有实时监测、智能分析、预测预警等功能的智慧平台,打造管廊“智慧大脑”,为管廊运营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智能平台是利用 3S(GPS、GIS、RS)、BIM、大数据等技术,通过物联网、无线传输网对地下管廊进行全面信息化管理。通过管廊内无处不在的各类信息传感器、监测监控器对综合管廊及其附属设备设施及纳入管廊的管线(给水、中水、通信、电力、热力、燃气、雨污水等)进行感知、传输和控制,再通过 GIS 技术的信息集成、空间数据分析与表现,用二维及三维视图直观展现,为管廊工程管理、管线管理、附属设施设备管理、日常运营维护、技术服务、应急处理、分析评估等提供支持,提高应急、救援、管理和决策的科学性、高效性。

智慧运营平台界面

不仅要保障设施设备安全运行,更要保障维护、值班以及周边人员的安全。为此,天工集团同时研发了管廊安全防控成套技术,为管廊装上一颗智慧“心脏”。管廊安全防控包括视频监控、入侵报警、出入口管理、环境监控等系统工程。视频监控系统将每个防火分区内设置的摄像机影像通过光纤传输到中控室,实时监控廊内影像。人员出入口、通风口设置入侵报警探测装置和声光报警器,利用红外技术自动检测发生在布防监测区内的入侵行为,将相应信号传输至监控中心主机,根据预定报警策略驱动输出设备执行相关动作。出入口管理采用电子设备与信息技术对出入的人或物进行管理,记录出入人员、时间、编号等。环境监测系统利用温湿度传感器、烟感等探测器,当廊内相关检测指标不达标时,实现自动报警功能。

环境监控系统界面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对于城市来说就犹如“动脉”对人体的作用,是城市的“生命线”,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作为当前和今后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已上升成为国家城市建设的第三战略。面对当下活跃的新兴产业市场,按照中冶集团“做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长期坚持走高技术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战略定位,中冶天工集团紧跟战略部署,以核心技术、全产业链整合优势、创新能力,在发展新兴产业的筑梦路上奋勇前进。

(责编:孙晓川、王浩)